最新目录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来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数学是人们为了生活方便而发明的计数知识。因此,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应该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数学可以说是学生所学学科中在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小到平时的购买油盐酱醋

数学是人们为了生活方便而发明的计数知识。因此,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应该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数学可以说是学生所学学科中在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小到平时的购买油盐酱醋茶,大到各种军工产品的研发测试,无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对宇宙的观测和各种假说也都是在数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曾经有人说过,宇宙的终极解释还是数学。这种观点足以说明数学的重要性。基于此,高职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立足于生活,在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建立一座联系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上,以此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数学教学生活化也能降低教学难度。因为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较差,所以生活化教学无疑是相当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让他对这门课程真正感兴趣,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良师益友。一个人主动想学习数学与为了通过考试被动学习数学的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会利用自己一切可支配的时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之中,而后者则只会被动地跟随教师学习,在考试前根据教师划的重点范围草草学习以应付考试,这两者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会有多大的差别。因此,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无疑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数学本身是一门包含了众多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因感到乏味无趣而放弃学习。生活化情境则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各种生活化情境的探究中降低长时间学习数学所带来的疲惫感。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集合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用买菜来创设生活化情境。首先,教师先讲集合的基本定义。“同学们,集合是什么呢?数学中,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如我们现在一起去菜市场买菜,黄瓜、茄子、豆角这些就是一个集合,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是蔬菜类;牛肉、羊肉、猪肉则又属于一个集合,它们都是肉类;螃蟹、小龙虾、带鱼则又属于一个集合,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属于水产品。这就是集合的概念。同学们懂了吗?”其次,在讲解完集合的基本定义之后,教师再为他们讲解包含和属于的关系。“同学们,是不是牛肉、豆角、螃蟹就不能在同一个集合内呢?当然不是,它们还都属于同一个大的集合,那就是食物。食物包含水产、肉类、蔬菜,这就是集合中所说的包含关系;蔬菜、肉类、水产都属于食物,这就是集合中所说的属于关系。”教师运用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讲解集合的定义,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数学的抽象性,将各种定义变得生动、直观。而且,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和熟悉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

数学之所以成为学生最为头疼的科目,就是因为很多数学内容较为陌生,不像生物、物理这种课程在生活中能找到相应的实物。因此,很多学生就被数学这种陌生感吓退了,从而产生畏难心理放弃了数学学习。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的,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关联的科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找好切入点和关联点,就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因此,高职数学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寻找教材内容与生活的切入点,根据这些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穿插实际生活内容,把数学带给学生的陌生感最大程度地降低,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活动。[1]

例如,我们在学习导数相关内容时会面临求极限的问题,很多学生觉得导数这个概念根本就没听过,求极限更是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一般在浏览教材内容时就会被其中的难度所吓倒。此时,我会先为他们讲解一个古代的小故事:“我国古代有人曾经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段树枝,每天折断一半,那么什么时候能折光呢?同学们,你们觉得呢?”在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谈论之后,我再接着引导他们:“没错,每天折一半树枝到什么时候都无法折完,这就是我国古人对于极限的思考。这个故事是记载在《庄子·天下》里面的故事,古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思考关于极限的问题。现在求极限的问题更是取得了很大进展,今天我就和你们一起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学习关于极限的问题。”我通过这样生活化小故事导入极限知识,从课堂一开始就将生活化场景的熟悉感带给学生,最大化地降低学生心中因陌生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并且将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降低,让他们真正地喜欢上数学。[2]

文章来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网址: http://www.sxdsjyrs.cn/qikandaodu/2021/0619/627.html



上一篇:初中数学英语跨学科走班分层的教学实践研究
下一篇:如何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投稿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编辑部|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版面费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论文发表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