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初中数学英语跨学科走班分层的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下的中学生学习方式还显单一,在知中求知多,在行中求知少。走班制“差异”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多数教师认为走班制差异性教学和往常的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下的中学生学习方式还显单一,在知中求知多,在行中求知少。走班制“差异”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多数教师认为走班制差异性教学和往常的个性化教学都是一样的,但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个性化是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主,走班制差异性是以营造学习氛围为主。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如果教师的教学进度比较快他们可能无法很快接受新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尝试走班制教学,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课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走班分层教学的探索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分析

跨学科走班分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目前,不少初中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增加了,对综合能力的要求高了。并且还有的学校推出新的教学模式,并对走班制教学做出了整体规划和设计,让新一届初中的学生可以体验和感受新的教育方式。每一所中学具体的走班制分层教育制度都有所不同,不一定非要取消传统行政班。传统行政班上课的学生每一节课都和同一批同学一起,在同一个课室上课。不会因为学科不同,身边的同学也跟着改变。实行走班分层模式,在不取消行政班的前提下,单元班的学生分A 班、B 班两部分,A 班上数学、则B 班上英语,反之A 班上英语、则B 班上数学,两学科同时进行,和一批与自己水平接近的同学上课,其他学科不变。

(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走班制分层性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学习方法、学习层次、学习氛围。根据这些特点选择更多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走班制差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很多初中教师利用这样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实践效果还是很明显,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所以说走班制分层教学对于数学和英语教学课堂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在跨学科走班制分层教学实施之后,学校要考核学生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在行政班级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如把1 班和2 班的学生考核进行单元分层,并把学生分为A、B 班,A 班的学生比例要高于B 班的学生比例,A 班的学生是中上等学生,B 班为学习能力比较弱、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多学生会因为这种分班制对学习信心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找出相应的方式解决。这种分班制虽然受到了一些家长的支持,但是也有很多家长表示反对,他们担心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的内容有差距,更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并且家长认为如果分班,那么B 班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还没有好学生,那么学生之间去探讨问题有一点的难度。所以学校应该召开一个家长会,向家长说清楚分班制并不是歧视某些学生,也不是分快、慢班,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保证教材内容不变、行政班级不变、任课教师不变。

二、根据跨学科分层教学理念设置教学目标

开展跨学科分层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之前需要考虑到A、B 班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等相关信息。再去制定可实施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同一个任课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去学习到同样的教材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第二节课时,要求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并且需要了解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比如说教师可以进行练习设计:题目一:已知直角△ABC中AB 是8 ,BC 是6,那么斜边AC 是多少?练习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去验证三角形的类型。分层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去设计教学目标。

三、初中数学、英语跨学科走班分层的教学对策探究

(一)加大力度宣传跨学科走班分层教学,做好家长、学生的思想工作

跨学科走班制分层教学对于国内初中教师来说还有一些陌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走班制分层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初中英语、数学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想要发挥出走班分层教学效率,学校和教师首先需要对家长做出解释,让家长明白走班制分层教学和传统的快慢班之间的区别。在开展走班制分层教学之前需要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

文章来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网址: http://www.sxdsjyrs.cn/qikandaodu/2021/0619/626.html



上一篇:分层次教学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投稿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编辑部|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版面费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论文发表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